贵州万山:探索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新模式
桥头河镇石桥边村 2017-11-03 11:52:52 作者:qthspc 来源:
时间:2017-10-23 15:09来源:贵州铜仁扶贫办网站作者:万山改革办

     万山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探索“造血型”扶贫,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打破资金使用惯性、搭建脱贫创业平台、探索共赢机制等四项举措,推动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形成了“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扶贫格局。截至目前,已实现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456万人扶贫产业全覆盖。

       一、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变贫困群众为产业工人。积极推进贫困群众转移就业扶贫,实现有业可就、稳步脱贫。

       一是引龙头增加就业岗位。围绕农业、工业、旅游业打造龙头产业,把贫困人员跨区域向园区、向企业转移。引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九丰农业投资建成九丰农业博览园,在全区推广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模式,建成高标准大棚基地12个1245亩,带动贫困户417户1016人。建成万山省级经济开发区,引进总投资20亿元年产1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0亿元,解决4000多人就业。引进投资20亿元,建设中国第一个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和投资20亿元建设万山彩虹海主题游乐场,构建了用工“洼地”。

       二是建机制增强就业服务。在全区10个乡镇(街道)设置就业服务站,建立就业和用工需求清单机制,以26个贫困村3984个农村贫困劳动力为重点,收集农村劳动力年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等基本信息,通过举办贫困劳动力就业推介会,在网站、微信公众号实时发布招聘信息,以及“一对一”送岗上门等方式,搭建农民就业“直通车”。同时,完善农民工住房、医疗、法律、子女入学等方面政策支持,建立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制度,每季度发布一次“黑名单”,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报送铜仁市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解决了农民转业的后顾之忧。

       三是强培训卯足转业“动能”。出台《万山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等纳入培训对象,与用工企业、学校建立订单培训机制,实行“培育—就业”一条龙。建立1个示范大棚培育2个以上技术专干,带动参与大棚蔬菜种植农户学技术的“1+2+N”基层大棚蔬菜技术推广模式,让农民既做产业工人又做农技学员。并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培训每人按天给予生活补助,提升群众转业的速度和质量。截至目前,全区规模以上企业51家,年产值65亿元,吸纳转移就业2万多人,实现了“贫困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

       二、打破资金使用惯性,变扶贫资金为产业基金。完善机制加快子基金有效投放,充分发挥好产业扶贫基金的脱贫带动作用。

       一是管好产业基金。制定《万山区市级脱贫攻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资金投放、利益联结、投后管理、投资退出、资金监督等方面规范脱贫攻坚专项资金的使用。按37个贫困村出列的总体目标投入产业扶贫专项资金2.28亿元。成立区脱贫攻坚专项资金管理领导小组,设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脱贫攻坚专项资金管理,定期对投资的政策目标、政策效果及运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估,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项资金运作情况检查,建立从村(社区)申报、乡镇(街道)编制项目方案、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到资金拨付的脱贫产业项目资金批复机制,确保资金投向准、效益高、风险低。

       二是用活产业基金。从市级脱贫攻坚扶持资金中安排1.8亿元作为贫困户股金,按照“统贷统还、利益联结、同意分红”的模式,以村(社区)为单位整合贫困户,由所在乡镇与结对帮扶企业签订资金入股分红协议,高楼坪乡、敖寨乡、下溪乡、大坪乡、黄道乡、鱼塘乡等6个乡镇(街道)带动辖区贫困户,注入朱砂古镇、九丰农业博览园、彩虹海、万仁新能源汽车、义乌城、西南商贸城等6家企业,企业每年按照入股资金8%的比例提取收益,用于入股贫困户保底分红和还息。已完成1.01亿元资金利益联结入股。

       三是股金“统管分红”。探索实行“资金承接企业—区经开公司—乡镇—贫困户”的市级资金入股企业分红模式,区经开公司作为分红资金结算主体,与资金承接企业每年结算一次入股资金收益,会同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带动贫困群众所属乡镇(街道)组织实施分红,分红对象为当年入股企业的贫困人员,确保了贫困户第一时间享受到稳定的股金收入。截至目前,已带动了全区4500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月均增收达1600元以上。

       三、搭建脱贫创业平台,变有志者为小老板”。创新举措确保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一是组建脱贫创业工作队。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脱贫产业思路,重点推进大棚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和家禽养殖、蜜蜂养殖等脱贫产业,从区直部门选派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干部300名,与“5321”结对帮扶干部、乡镇干部、村干部组成脱贫创业工作队,逐家逐户量身定制扶贫产业和增收计划,为群众产业脱贫谋划发展思路、落实配套政策、搭建产销合作渠道,帮助贫困群众创业脱贫。

       二是完善创业配套政策。出台《万山区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奖补扶持实施方案》,建立“农户申请→帮扶干部确认→村组公示→乡镇验收→区级部门抽验→资金兑付”的透明化政策补贴机制,拟定了20条创业扶持政策,引导贫困群众规模化发展脱贫产业。其中,对每年发展5000棒及以上食用菌的贫困户,每棒奖补0.3元。在现有的4万亩油茶产业基础上,对贫困户种植油茶的享受林业部门补助同时,每亩一次性奖补300元。对贫困户发展土鸡、乌骨鸡、土鸡蛋、绿壳鸡蛋等家禽产品,常年存栏100羽及以上的,每羽一次性奖补10元。

       三是打通产品销售渠道。依托万山区电商生态城和“农村淘宝”服务站,拓宽贫困户创业销售渠道,注册区域公共品牌“味万山”,与贫困村签订农产品产销合作协议,由电商平台提供包装、销售、物流等网销支持,贫困村承担绿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成功整合了食用菌、蜂蜜等30余种农产品,实现了“农户足不出山、产品行销全国”。截至9月底,全区电商交易额突破4亿元,其中农特产品上行销售额达1.5亿元,被评为“2017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四、探索共赢机制,变贫困户为合作伙伴。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吸铁石作用,切实增强脱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一是实行股份式合作。创新推行“党组织+”产业扶贫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整合优势和人才优势,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为每个贫困村提供100万元发展资金,由村“两委”领办专业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整合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扶贫项目资金、帮扶资金等,量化折算成作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股份。创建“622”分红模式,将年利润的60%用于贫困户分红,20%用于村级集体经济积累,20%用于“经理团队”工资奖励,形成了村集体资产增值保值、贫困户受益和“经理团队”正向激励的利益分配方式。

       二是实行企业式管理。坚持以村“两委”为管理主体,注重发挥“能人式”支书主任的传帮带作用,选拔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的致富能人、农民企业家等进入村级班子,组成既是村干部又是村集体经济经理人的管理团队。积极完善村集体经济运行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集体经济管理会、村民代表大会、监督委员会、情况发布会“四会管理制”,保证权力运行全过程得到有效监督。

       三是实行绩效式考核。建立产业发展业绩考核评价制度,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年度考核,实行业绩排位,对连续两年在全区考核评价为“好”并排名前三的村“两委”负责人,提拔进入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有贫困村的乡镇(街道)每年拿出1个以上事业岗位,面向工作业绩突出的村干部定向招聘,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动力。截至目前,全区74个行政村发展村集体经济89个,带动群众7000人稳定增收,集体经济积累达到6500万元,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共享,共享中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