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鹤峰,一片丰收景象。放眼乡镇村寨,特色产业正在向规模化发展,金融机构、企业、贫困户捆绑受益,各级干部驻村帮扶立竿见影,一片片土房危宅变身为整齐划一的砖瓦房……精准扶贫正在鹤峰大地深入推进。
近两年来,鹤峰县紧紧围绕“每个贫困村建成1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的目标,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根基、以农业企业为主力、以合作社互助合作为平台、以基础设施和扶持政策为支撑,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夯实脱贫基础,贫困户收入明显提高,为决胜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定基础。
农户积极谋发展
要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在鹤峰,贫困户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鹤峰县下坪乡东洲村一组青年致富带头人章长新,通过发展白芨产业,带动邻里共同致富,在当地已成为一段人人相传的佳话。
6月28日,笔者走进章长新的白芨种植基地,只见连片的白芨长势喜人。章长新介绍,2002年,他只身前往浙江温州打工,从事针车工作。打拼至2006年,月工资近6500元,也算步入高收入水平。2007年初,章长新决定返乡创业,带领村民种植百芨,第一年就实现5万元的纯收入,让章长新更加坚定了发展产业的信心。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他已掌握白芨育苗和管理技术,第一次购买的白芨种成活率达90%,现已成了“金疙瘩”,在东洲、下坪、二等岩等村发展20多亩白芨种植基地,在东洲村建有4个育苗大棚,目前棚内有近200万株白芨苗。
鹤峰县燕子镇大岩村52岁的刘祝英,外号名叫“特色中药材种植大王”。自2011年起,她开始了野转家特色中药材种植,如今已发展到9个大棚,年销售收入达5万元以上,成了有名的特色中药材种植大户。
“我家除种植七叶一枝花外,还另外扩种了1亩多贝母等药材,今年光卖种苗收入就有5万多元。”7月11日,正在大棚里给七叶一枝花除草的刘祝英高兴地说。为带动周边农户致富,2016年,刘祝英成立了祝英特色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包技术和销售”发展模式,引领带动周边42户农户种上了中药材。
大岩村党支部书记林申龙介绍,目前合作社已发展会员100多个,全村已有40多亩特色中药材、440多群中蜂、11户“酿酒+生猪养殖”大户,村民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干部用心抓帮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狠下绣花功夫,用心、用情、用力促脱贫,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章正伟是鹤峰县质监局干部,任五里乡陈家村的“第一书记”。他始终将百姓放在心中,总是冲在第一线为百姓排忧解难。他把帮助百姓脱贫致富作为第一目标,结合村情民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成立中蜂专业合作社,试点生态土鸡养殖产业。
陈家村地广人稀,山大林深,产业基础薄弱,农民缺乏可靠收入来源。如何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成为萦绕在章正伟心头的难题。经过认真思考、多方奔走,在章正伟的牵头下,2016年,天生万物茶厂成功进驻陈家村,该村有了开天辟地的第一家企业。中蜂养殖投入小、效益好、市场有保证,发展中蜂大有可为。扶贫第二步,章正伟又打起了中蜂养殖的主意。目前,该村成立了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发展600余群中蜂,蜜蜂产量达1500公斤,带动村民收入增加20余万元。
做群众工作难不难?鹤峰县人民检察院驻燕子乡龙坪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叶波杨带领工作队进村一年多,村里新建了16公里水泥路,村里两口蓄水池建设已经收尾,投入使用后,全村80%农户吃水无忧;村里电压负荷低的问题,已彻底得到解决。同时,37户贫困户发展中蜂185群,1500亩油茶正在进行森林抚育有机转换,村里还组建了种养专业合作社。“龙坪村2017年整体出列没有问题。”叶波杨信心满满。
企业主力兴产业
近年来,鹤峰县采取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政策项目支持一批、科技支撑提升一批的措施,培育壮大农业企业。
8月18日,鹤峰县香悦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村民在分拣、捆扎野生箬叶。该公司占地2500平方米,年收入600多万元,吸纳20多名村民就业,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脱贫致富。 鹤峰县拥有野生箬叶面积80万亩,年产箬叶1万吨以上。目前,已发展加工企业120余家,产品远销海外,实现农民现金收入1亿余元,野生箬叶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黄金叶”。
26年前的鹤峰县走马镇木耳山曾是一块不毛之地,方圆十里没有人烟,水、电、路不通。经过近2年奋战,鹤峰鑫农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带领茶农将3500亩荒山改造成了茶园,并成立了茶叶公司和合作社。如今,木耳山成了闻名遐迩的“世界茶谷”,公司也发展壮大为茶叶生产加工、绿色旅游、茶文化研究、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目前,该县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州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4家。以鑫农、金阳、高原红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0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51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8家、州级百强示范社25家、县级示范社32家,家庭农场125家,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2.2亿元,经营总资产8.5亿元,可分配盈余4145万元,社员盈利2287万元。
电商扶贫增效益
在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创业、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鹤峰作为偏远闭塞的老区县、贫困县,抓住了“互联网+”的政策机遇和时代机遇,争取到第二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政策支持。
2015年底,鹤峰首家本土电商平台——“土家购”建成;同时以“土家购”为核心,实施乡镇、村级网点建设,至2016年12月底,建成5个线上到线下体验中心、乡镇仓储配送服务站3个、125个村级网点,形成了“一个核心、多点开花”的“蜘蛛网”式电商网络。
“腐殖土卖3元1斤,水萩粑粑卖到了国内很多省市。”5月16日,鹤峰县太平镇水田包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负责人向小斐说。他正在筹建电商孵化实践基地。据他介绍,该村服务站于2016年11月营业至今,已经实现销售收入50多万元。今年预计可以突破100万元。
“金阳公司帮我卖干洋芋片50多公斤,干四季豆30多公斤,收入3400多元。”5月15日,该县邬阳乡邬阳村一组村民吴光新说,“现在行情好,今年多生产干蔬菜,就在网上卖。”
燕子乡百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向才安是鹤峰电商发展的收益者之一。
“两年前,公司生产的魔芋角滞销,前不久,我通过电子商务,一次性卖出魔芋角,销售收入100万元。”9月17日,向才安说。短短两年时间,公司销售收入实现了从50万元到500万元的跨越。
自2016年10月“土家购”正式运营以来,入驻企业105家,上线企业产品537款。硒茶、硒土豆、红薯、豆皮、蜂蜜、菜籽油、腊货等鹤峰土特产,通过平台走出大山、远销全国。仅在2016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亿元,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突破1.2亿元,51个重点贫困村农产品销售额达2100万元,带动1800余户贫困户脱贫。
全域有机添活力
35万亩基地、年产值30多亿元,茶叶产业是鹤峰的支柱产业;全县90%的村、70%的农户种茶,农业产值近50%、农民收入的50%以上靠茶。“茶叶强则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稳,鹤峰要坚定不移走茶叶‘全域有机’发展之路,促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鹤峰县委书记王小平说。
近年来,鹤峰县坚持“全域有机”的发展之路,以建成“中国有机茶第一县”为目标,努力打造“百亿茶产业”,为加快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化肥、农药卖不出去了!在邬阳集镇,聂季茂正谋划门店转型。“以前每年化肥要卖100多吨,除草剂要卖1000多瓶。”聂季茂是邬阳乡最大的农药化肥经销商,但从2013年起,生意一年比一年差,现在连维持正常经营都困难。和聂季茂一样,鹤峰各地的农药化肥经销商们都在经历“全域有机”创建带来的阵痛。
邬阳乡小园村的蔡宏召去年刚脱贫,今年就成了小老板。因病因学致贫的蔡宏召,近年来发展茶园20亩,今年10亩有机转换成功,他为此准备了两个账本:第一个账本卖茶收入账,清楚记载卖茶的流水。2月开园以来,他已卖出近5万元的茶叶鲜叶,其中至少有10天收入2000元以上,最高的一天收入5232元;另一个账本是雇工支出账。在采摘高峰期,他一天雇工9人,支出1200多元。
如今,“全域有机”在邬阳乡试点成功,并已在全县推广。鹤峰创建全域有机,打造百亿茶产业,必将开启鹤峰未来发展的新篇章。(鹤峰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